領學術科研之先,創(chuàng)食品科技之新
—— 中國食品雜志社
期刊集群
茶樹白化新品種‘福黃1號’綠茶加工過程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的輪廓分析
來源:導入 閱讀量: 51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9-17
作者: 張磊,俞瀅,趙翊暄,陳強,楊如興
關鍵詞: 茶樹;‘福黃1號’;白化;綠茶加工;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
摘要:

為了研究茶樹白化新品種‘福黃1號’綠茶加工過程中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的動態(tài)變化,以‘福黃1號’一芽二葉初展鮮葉為材料,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-串聯(lián)質譜技術對鮮葉、攤晾葉、殺青葉、揉捻葉和成品綠茶(毛茶)進行系統(tǒng)分析。結果表明:樣品共鑒定出2 654 種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,總量呈上升趨勢。經分析證明殺青是綠茶加工過程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轉化的關鍵工藝。將殺青前后的樣品分成兩組,共篩選出292 種重要差異代謝物。這些代謝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(40 種)、黃酮類(37 種)、脂質(101 種)、核苷酸及其衍生物(28 種)和酚酸類物質(21 種)等,在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、碳代謝、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謝、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丙氨酸、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謝等通路顯著富集。K-Means分析將這些差異代謝物劃為3 個聚類趨勢。第1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積累;第2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積累,在干燥過程中又出現(xiàn)了一個小幅積累的過程;第3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急劇下降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累積,尤其是還原型谷胱甘肽,可能是‘福黃1號’綠茶的標志性化合物。脂質是加工過程中最活躍的一類化合物,相對含量大幅增長,其中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類物質累積最多。黃酮類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累積一部分僅在殺青階段,一部分在殺青和干燥兩個階段。本研究明確了白化品種‘福黃1號’綠茶加工過程非揮發(fā)性代謝物的變化輪廓,可為白化突變品種的創(chuàng)新利用提供理論基礎。

電話: 010-87293157 地址: 北京市豐臺區(qū)洋橋70號

版權所有 @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-2

莱阳市| 临潭县| 寿宁县| 鸡西市| 汝南县| 临西县| 大埔县| 三原县| 洪雅县| 昌吉市| 大荔县| 洛隆县| 日喀则市| 广宗县| 洱源县| 丽水市| 石台县| 富裕县| 玛纳斯县| 岳池县| 本溪市| 阿坝| 堆龙德庆县| 辰溪县| 宿州市| 海盐县| 泾川县| 郎溪县| 临澧县| 汉阴县| 澳门| 滨州市| 铜川市| 鄂尔多斯市| 龙门县| 佛坪县| 安泽县| 岳西县| 新野县| 南宁市| 宜城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