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學術科研之先,創(chuàng)食品科技之新
—— 中國食品雜志社
期刊集群
基于電子鼻、HS-SPME-GC-MS和HS-GC-IMS評價不同制油工藝對大豆油品質及風味的影響
來源:導入 閱讀量: 159 發(fā)表時間: 2024-03-14
作者: 吳思雨,謝萱,劉雨雯,孫樹坤,陳昊
關鍵詞: 大豆油;理化性質;揮發(fā)性化合物;頂空-固相微萃取-氣相色譜-質譜法;頂空-氣相色譜-離子遷移譜法;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
摘要:

為探究不同制油工藝(冷榨法、浸出法、冷榨-浸出法)對三級大豆油品質及風味的影響,測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質及脂肪酸組成,分別采用電子鼻、頂空-固相微萃取-氣相色譜-質譜(headspace-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-gas chromatography-mass spectrometry,HS-SPME-GC-MS)法和頂空-氣相色譜-離子遷移譜(headspace-gas chromatography-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,HS-GC-IMS)法鑒定3 種豆油中揮發(fā)性化合物,并借助聚類熱圖、主成分分析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,PCA)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(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-discriminant analysis,OPLS-DA)對3 種豆油的揮發(fā)性化合物數據進行差異分析。結果表明,冷榨型豆油的水分含量最低,浸出型豆油過氧化值顯著偏高且油脂色澤最深;濃香型豆油中亞油酸含量最多,營養(yǎng)價值更高;被檢出的揮發(fā)性組分中,醇類、醛類以及吡嗪類化合物為豆油風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貢獻,明晰了部分風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。最終通過OPLS-DA篩選出45 種貢獻較大的揮發(fā)性化合物,同時構建可靠的用以鑒別濃香型豆油的模型。此外,發(fā)現豆油的品質與風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。

電話: 010-87293157 地址: 北京市豐臺區(qū)洋橋70號

版權所有 @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-2

邵东县| 德格县| 扬州市| 灵川县| 靖西县| 江达县| 卢湾区| 临安市| 胶州市| 洪泽县| 定州市| 高唐县| 花莲县| 灌云县| 贵港市| 扶沟县| 海盐县| 利川市| 蒙山县| 抚远县| 吐鲁番市| 丽江市| 长治市| 洛南县| 全椒县| 咸阳市| 诏安县| 大宁县| 德钦县| 泰来县| 古丈县| 吐鲁番市| 杭锦后旗| 黔江区| 富民县| 清徐县| 义乌市| 乌拉特后旗| 永嘉县| 文成县| 德兴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