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學術科研之先,創(chuàng)食品科技之新
—— 中國食品雜志社
期刊集群
高通量測序分析麥麩發(fā)酵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
來源:食品科學網 閱讀量: 175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1-08
作者: 賀成虎,趙海珍,陸兆新,呂鳳霞,別小妹,張充
關鍵詞: 麥麩;高通量測序;自然發(fā)酵;微生物群落;back-slopping
摘要:

目的: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傳統(tǒng)和back-slopping自然發(fā)酵對麥麩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的影響,為探究發(fā)酵麥麩微生物多樣性與麥麩品質變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依據。方法:通過傳統(tǒng)自然發(fā)酵和7 d連續(xù)back-slopping法共獲得4 組自然發(fā)酵麥麩樣品(1#、3#、5#和7#)。結果:4 個發(fā)酵麥麩樣品中,真菌的Shannon指數整體高于細菌,說明麥麩發(fā)酵過程中真菌多樣性遠高于細菌,而Chao1指數遠低于細菌,說明發(fā)酵麥麩中真菌豐度遠低于細菌。對麥麩進行菌群群落結構分析表明,在門水平上,細菌以變形菌門(Proteobacteria)和厚壁菌門(Firmicutes)為主;真菌以子囊菌門(Ascomycota)為主。在屬水平上,細菌優(yōu)勢菌屬為乳酸桿菌屬(Lactobacillus)和片球菌屬(Pediococcus);真菌優(yōu)勢菌屬為曲霉屬(Aspergillus)和鏈格孢屬(Alternaria)。主成分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3#、5#和7#發(fā)酵麥麩的細菌菌群組成相似,而1#發(fā)酵麥麩的菌群組成與其他3 個樣品有所不同。細菌和真菌的熱圖多樣性分析表明,在麥麩發(fā)酵前期細菌以克羅諾菌屬(Cronobacter)、泛菌屬(Pantoea)、腸桿菌屬(Enterobacter)和梭菌屬(Clostridium)為主,發(fā)酵后期以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為主,整個發(fā)酵過程中真菌都以Aspergillus和Alternaria為主。結論:不同發(fā)酵方式和發(fā)酵批次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有明顯的影響;發(fā)酵一定程度上促進有益菌的增加,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。

電話: 010-87293157 地址: 北京市豐臺區(qū)洋橋70號

版權所有 @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-2

古浪县| 稷山县| 二连浩特市| 肃宁县| 福鼎市| 濉溪县| 鄂托克旗| 凤凰县| 河北区| 宾阳县| 江都市| 平江县| 靖西县| 中阳县| 雷波县| 晋江市| 清徐县| 凭祥市| 台南县| 宁陵县| 明星| 儋州市| 水富县| 伊金霍洛旗| 新巴尔虎右旗| 靖宇县| 西畴县| 阿拉善左旗| 从化市| 太谷县| 岳池县| 广河县| 京山县| 牙克石市| 措勤县| 滨州市| 大埔区| 永城市| 眉山市| 屯留县| 临沂市|